“止戈为武”等问题之我见
丛林浪子/文
“武”字是一个象形字,从原始字面上看,是一个拿起了武器,而不是放下了武器。拿起武器不是为了止战,而是为了要战。有句古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从来没有人说:“举起长戈,立地成佛”。不为了要战,拿武器作什么?
我认为:“以战止战”这种观点的出现是迟于“武”字的出现的,它是对武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战止战”的思维应源出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有“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也就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背后,必须站立着一支想打到哪里就能打到哪里的军队。否则就如鲁迅先生所言:“一头猪或一只羊,肥大了也不是什么好兆头。”
近代的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应是北平傅作义将军的和平改编,试想:如果不是聂荣臻、罗荣恒、林彪三位将军的华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以三倍于傅的兵力兵临城下,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傅作义哪有那么容易就不战了?如果说不是中国健儿在朝鲜战场上打的联合国军屁滚尿流,哪有中国现在的和平生活?这正是“以战止战”以战保卫和平的经典。
同样:如果一个身高一米八、九膀大腰圆又受过专业真武术训练的人对别人说:“我不爱打架!” 那么的确他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一个身高一米三、四且弱不禁风又胆小如鼠的人说:“我不爱打架!”那不是笑话么?他打过谁呢?
所以“武”从字面上说不是什么“止戈为武”,而为战而“武”。
同样,起源于战场、绿林、江湖道的武术也是为战而产生的,至于说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将一些民间武术引入歧途(如果冷兵器时代,百老姓个个练习真武术,那么一旦造反那不就一支支英勇善战军队么,政府怎么办?),出现了以健身和表演为主体的武术式健身体操和武术式舞蹈,按照杰出的武术家李紫剑老师的观点应称之为“仿武”。
在火器流行且法治走向健全的今天,健身体操和武术式舞蹈等“仿武”终于走向了昌盛,而用于搏杀的真武术却逐步势微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目前不论什么情况下,杀伤对手,哪怕最终裁定是正当防卫,作为正当者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更何况目前,一些没有经历过歹徒行凶的所谓专家,每天想着为歹徒维护“人权”,而没有想到每一个正当防卫者面对歹徒有准备的突袭时的被动。
真武术势微而“仿武”流行是一种必然,但真武术必定是撑起中华武术之魂的栋梁。
作为一个武术的练习者看到得过散打名次的人被街头小混混追的无路可逃,上了级的武士让小流氓打的鼻青脸肿的时候,那种痛心,那种失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过后来我终于了解到,在小混混、小流氓中也有属于他们真武术(我曾向他们虚心学习)存在,理何况小混混、小流氓都是善于械斗动不动就挥刀相向,在,则不仅仅是拳脚时,我也就不奇怪了。
太极拳主要是练其神而非练其形(否则就不会出一个宗师就多一式太极拳了),太极首先是为了战,而不是为了健身和表演。现在正好反了过来,所以才需要很多习练者角度不差一度,眼神不差分毫。这样表演好看了,健身效果也许是好,但是上了战场呢?遇到歹徒了呢?
写于2008年8月20日
|